小时候有种冷饮叫三色杯,一个白色的方形塑料盒,掀开盖子是原味、草莓、朱古力三种味道的冰激凌,满满一盒,总之就是便宜大碗。我觉得摩洛哥就和三色杯一样。从自然环境上讲,有大西洋沿岸的地中海环境、有海拔几千米高的阿特拉斯山脉、有山脉另一侧绵延的撒哈拉沙漠。从人文角度讲,有生活在沙漠的游牧民、有历经千年聚集形成的大型城镇、也有深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化都市。整体而言,是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目的地。

启程

从上海乘飞机到卡塔尔,然后再转机去卡萨布兰卡,第二段航班的广播只有英文和阿拉伯文,空乘的阿拉伯文听着像一阵连珠炮,让我感受到冒险开始了。

卡萨布兰卡

第二天早上,先去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清真寺逛逛,这个清真寺是90年代新建的清真寺,建造在海边,据说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,有点奇观的味道。

整个清真寺的外形,是一个巨大的方形火柴盒,长边的中间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宣礼塔,再向外扩展出一个巨大的子弹型广场。整个建筑群应该大量使用了大理石,展现出象牙白的颜色,建筑顶部则由绿色覆盖。细节上使用了大量拱门、立柱、马赛克图案进行装饰,规整和重复的效果就像程序生成的一样。当然,我理解这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工作的结果,附近几个喷泉边上,马赛克工人们正在不断的敲打材料进行装饰工作。

哈桑二世清真寺

清真寺在礼拜时间外,会定期对外开放,同时配备了讲多种语言的讲解员。参观其实是从地下开始的,整个清真寺在地下有两层,主要供人们在礼拜前清洗。解说人员介绍说,其中一层是经常使用的,所以各种设施都褪色了,而另一层没有怎么使用,还保留着最初白白净净的模样。负二楼还有两个男女分开的游泳池,虽然总是说将来会开放,但一直都没有开放使用过。

参观完地下的部分,就需要脱鞋后进入清真寺大殿进行参观。大殿的内部同样是雕廊画栋,生怕不能对密集恐惧症患者打出一击必杀的效果。讲解员还介绍说,大殿顶部是可以变形打开的,不过次数较少。顺便也提到为了造这个清真寺,整个国家发起了全民捐款,不过到底成本是多少,大家就不知道了。

哈桑二世清真寺内部装饰

穆斯林不能偶像崇拜,所以艺术家不能画人像,这方面的需求被压抑之后,他们只好把技能点都加到几何代数上,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图案装饰艺术。

哈桑二世清真寺图案

逛完清真寺,随手招了辆出租车去市中心吃饭,是一辆斑驳的红色铃木汽车,和重庆出租车有点像,不过从里到外都非常的老旧,印象中和司机小哥欢快的聊了会。

找了一个TripAdvisor上评分不错的汉堡店解决中饭,然后照着LonelyPlanet的建议在市中心瞎逛,探访Art Deco建筑风格的老房子。这些房子可能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卡萨的生活区域,并没有像外滩的房子那样得到比较好的修葺,显得有些破旧了。有些老房子底层是咖啡馆,当地的男人们手牵手坐着在那边聊天,据说他们的下午就是这么朴实无华,反正家里的事情都交给老婆(们)做。

卡萨布兰卡建筑

傍晚的时候和同行的小伙伴们会合,一起去一家叫Sqala的餐厅吃了晚饭。印象深刻的原因是,餐厅门口摆了几门大炮,sqala好像就是葡萄牙语中有着炮弹防御的要塞的意思。去餐厅的路上路过卡萨布兰卡的麦地那(有白色石头城墙围起来的老城区),门口好几家店挂着醒目的华为、oppo、vivo的招牌。麦地那内部人流如织,各个店铺卖着轻工业产品,服装鞋子皮带等等,这些货物说不定也是国内批发过来的。

卡萨布兰卡麦地那

拉巴特的海盗城堡

第二天,人员到齐,正式出发。第一站是沿着海滨公路往北走,来到摩洛哥首都城市拉巴特附近的一个海盗城堡。这个城堡的正式的名称,很久以后查维基才知道,叫Kasbah of the Udayas(乌达雅堡),不查不知道,原来还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。

整个城堡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,有环绕四周的城墙、炮台,入口有一个巨大的砖墙的大门,图案和哈桑二世清真寺里面的弧形拱顶门一模一样。城堡里面其实是个居民小区,和舍夫沙万的人一样喜欢把外墙涂成蓝色,在这里喝了摩洛哥的第一杯薄荷茶。带队的向导介绍说,这里有段时间是海盗们占据的,不过现在里面更多的是一片祥和的景象,里面还有一个种着橘子树的花园以及很多睡懒觉的猫猫。

这个城堡其实就建在摩洛哥西边的海岸上,再往西,就是大西洋。北边一点的葡萄牙人在海边立了一块牌子“路止于斯,海始于斯”,摩洛哥人没有在海边立这种牌子,上海南汇滴水湖也没有人立这种牌子。明明都靠着大海,但是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别,差别可能是中国人并没有靠着航海赚钱,摩洛哥人只是当海盗小打小闹,伊比利亚人则靠着航海发家致富,顺便殖民了美洲。

摩洛哥拉巴特乌达雅堡

蓝城舍夫沙万

我们在拉巴特没有停留,一路驱车向北,车窗外田野里盛开着黄色的油菜花。接近傍晚时分来到了蓝城舍夫沙万,大家放完行李,就跟着向导在小镇中穿梭,然后爬到一处制高点去欣赏日落。这个制高点叫做西班牙教堂,西班牙人殖民的时候建的,但一直没有被使用过,可能是因为后面又被法国人赶跑了的缘故。

第二天我打算早点去看日出,没想到五点不到就被广播声吵醒了,大概是伊斯兰教每天五次礼拜中第一次的广播。反正都醒了,于是我就按照记忆中昨天傍晚走过的路线,重新爬到西班牙教堂。这个过程中,天还没有亮,小镇的蓝色在夜晚被渲染成一种蓝紫色,挺梦幻的。

舍夫沙万夜景

爬到西班牙教堂我就发现自己傻了。整个小镇其实是建在山谷之间,易守难攻,太阳要先越过东边的山峰,才能照射到整个小镇上,早起完全没有意义。等待中,发现东边山坡上还有养羊的人,也有房屋被废弃后只剩碎石底的地基,还碰到在早锻炼的我们的带队向导。太阳掠过山顶,照射在小镇后,拍了点照片我就回酒店吃早饭了,这时我大概已经饿了三四个小时了。吃完早饭,在城镇里瞎逛,发现整个小镇有条河流,沿着河流往上,应该是某个山泉瀑布,水源处被铁栏杆保护了起来,小镇上有很多人在那里的小广场歌舞。河流的下游,有一些露天茶馆,也有当地人在河流旁洗衣服。

舍夫沙万人喜欢把房子涂成蓝色有好几种说法,不管是哪种原因,成功的吸引到了全世界的游客。就和京都的千本鸟居一样,把整个山道上铺满鸟居,就成为了奇观。我想,人类可能就是喜欢这种重复的艺术,就像阅兵仪式、停满车的停车车、整理好的服务器网线。

中午在城镇中央的广场和小伙伴们一起吃了饭,同行的衡哥说自己昨晚出去觅食,找到了一家超好吃的烧烤,因为自己没有吃到,所以印象很深刻。

蓝城舍夫沙万

古罗马遗址沃吕比利斯

下午来到了沃吕比利斯,这里曾是古罗马在北非的一个重要城市,始建于公元2世纪,后面随着罗马帝国的衰弱一同衰弱,最后只剩下残垣断壁。现在既是一个考古现场,也是一个旅游景点,景区安排了一名讲英文的解说带我们参观整个遗址。

现在是春天,阳光明媚,放眼望去,遗迹周边是一片沃土良田,视线的尽头有道低矮的山坡,山坡上应该也种植着什么作物。从遗迹门口进入,起初是黄土、碎石和杂草,随着我们步行深入,越来越多石头建筑的残骸显露出来。讲解员跟我们介绍了一些当时的风土人情,比如利用杠杆原理的榨油机、公共厕所、贵族们的豪宅以及豪宅最深处的祭拜房间。豪宅旁的柏树让我想起了纪录片《意大利花园》。

整个遗址中,修复最为完好,同时规模最大的几个建筑体,分别是Basilica(可以理解为市政府)、神庙和凯旋门。从凯旋门向外望去,阳光照射在黄绿色的农田上,像极了意大利的风景。这一刻我突然有了一个感悟:虽然这里是非洲北部,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意大利真是太像了,怪不得罗马人会扩张到这里,然后建立殖民地。他们有着相似的地理环境,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,有着相似的农作物产出,因而罗马人能在这里维持相似的生活方式,将这里收纳为罗马版图的一部分。瞬间,我脑海中欧洲、非洲、亚洲的边界变得突然模糊了,它们并不只是地图上三块相互独立的板块,反而因为各种地理环境、交通路线产生各种复杂密切的关系。

现在可以知道的是,罗马帝国在这里的统治中断了,可能是因为饥荒,可能是因为游牧民族的侵扰。遗址的中心是各种使用石料和砖块恢复的遗迹,那些石柱的顶部,有些成为了大鸟的窝。

古罗马遗址沃吕比利斯

接近傍晚时分,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座遗迹,坐在小巴左侧靠窗的位置,在行进中拍下了这张晚霞的照片,远处的云朵后来转变成了小雨,淅淅沥沥的打在车窗上,再后面我就没有什么印象了。

古罗马遗址沃吕比利斯的夕阳

菲斯

晚上抵达了摩洛哥的四大皇城之一,也是工艺品之城——菲斯。印象中后来大家去了一家很街头的小店,点了些乱七八糟的食物,就解决了晚饭。因为我在舍夫沙万起的非常早,所以后面精神比较涣散,基本没啥印象了。

第二天我们正式开始参观菲斯,首先来到了菲斯麦地那边缘的城堡,从高处俯瞰整个麦地那。然后去了个附近的工艺品作坊,参观了一下本地工艺品的制作,包括陶器、马赛克装饰等。接下来就在向导的带领下进入菲斯麦地那,参观了里面的皮革作坊,神学院和一个木制工艺品博物馆。

菲斯工艺品

晚上,向导问我们去不去吃一种当地的点心Pigeon Pie。去的人不多,但是后面发现这顿晚餐相当超值,我们几个人相当于包下了一整个Riad吃晚餐。Riad相当于私人酒店,一般是一个方形的建筑,从外面的街道来看可能平平无奇,但是只要进入内部,就会发现别有洞天,整体有三四层楼高,采取方形的布局,底楼是餐饮会客使用,上面则提供住宿房间,内部装饰极尽繁华,不输清真寺神学院。Riad一般可以用来举办家宴、结婚等仪式,一般是一个家族集体运作。那次我们只有三个游客和一名向导,没想到也给我们单独安排上了。吃的东西以各种异域的蔬菜水果为基础,口感偏甜。

Riad

菲斯具有一千年的历史,时间似乎在这里凝固了,麦地那老城里的人似乎过着一千年间不变的生活。这里的城市建筑密集,整个城市一幢幢方形房屋为基本单位,像显微镜下细胞结构一样,被城墙包裹在里面,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城墙内的道路狭小,两侧都是高墙,顶部可能是为了减少夏天的炎热,都铺上了各种顶棚,在拥挤昏暗的小巷里,小贩们推着独轮小推车运送货物。城市中的店铺贩卖着锡器灯具、蔬菜水果、鸡蛋、肉类,但每个店铺只经营一个品类。鞣革工艺和皮革制品似乎是城里的重要产业,不过鞣革工艺好像从古埃及发源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。陶器工坊里的师傅用脚转动底胚,而上海的陶艺兴趣工坊里早就用上了电动马达的旋转装置。这样想来,整个城市还是处在工业化之前的状态。并没有使用机械的装置去使用人力以外的能源,没能使用更加复杂的机械结构来批量生产各种产品。工业化前简单缓慢的生活和工业化后复杂快速的生活,不知道哪个更幸福一些。

菲斯老城

菲斯是摩洛哥之行中,地中海气候的最后一站,后面我们就翻过阿特拉斯山脉去撒哈拉沙漠了。

阿特拉斯山脉的途中

从菲斯沿着公路一路向东南方向前进,我们首先经过了摩洛哥小瑞士的Ifrane,这里在殖民地时期是西方人的度假区,现在也深受摩洛哥国内民众喜爱。因为海拔比较高,我觉得挺冷的,停车休息的时候很多人一起跑到咖啡店里喝点热的。旁边还有个国家公园,看了点猴子。然后就是沿着山路一路向撒哈拉开去,中间经过一个不知名峡谷的时候还下来拍了点照。

阿特拉斯山脉

晚上入住了一家沙漠绿洲酒店,进门的时候酒店员工吹奏着当地的乐器欢迎我们,其中有种乐器像是2米长的铜管,他们一边吹一边旋转,还是很厉害的。夜晚的时候,发现天空很暗,很适合观星,和老们一起拿着手机打开skywalk软件看星座,第一次在穹顶看到了双子座,感觉就像天空中有两个人在看着自己,有点鸡皮疙瘩的感觉。

撒哈拉沙漠

第二天一早,先是从小巴换乘越野四驱车开往沙漠的牧民家里去家访。牧民家里是一个皮革搭建的帐篷,里面有大人小孩,旁边有他们用芦草搭建的厨房,还有一个用动物内脏储水的装置。在牧民家里具体还做了什么,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。

撒哈拉沙漠牧民

然后就是骑着骆驼,前往沙漠中的营地。吃晚饭的时候,大家一起传阅了我的拍摄的人像作品,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,帐篷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。撒哈拉的营地其实挺成熟了,有热水洗澡的装置,洗脸的时候发觉脸搓的生疼,原来没待多久,但脸上都是沙子。

撒哈拉沙漠营地

夜晚的时候,营地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围坐在篝火旁,一起打鼓唱歌。黑人大哥即使是第一次听到中国人唱的歌曲,也能用手鼓进行配乐,真是厉害。

第二天早上,大家似乎已经受够了塔吉锅,纷纷分享各种国内的泡面和老干妈。离开营地的时候,工作人员清扫了所有的帐篷,然后一边挥舞着某样东西,一边向正要出发的我们喊道,这是谁的东西?没错,正式在下的白色睡裤。

现在来看,我们只是刚接触到撒哈拉的一个边缘的小沙漠中的一些小的沙丘。即便如此,感觉沙漠也是如此的连绵不绝。

柏伯尔人博物馆

从撒哈拉返回,我们经过了一座柏伯尔人博物馆,里面有介绍柏伯尔人的部落体制,他们的文字(很像宠物小精灵里的文字)和使用泥砖造房子的技术。我们的向导指着展品中一个文字的木板说,他们就是去老师那边在木板上背诵默写古兰经来学习文字的,如果家里没有钱的话,还需要每天拿一个鸡蛋给老师作为学费。

柏伯尔人

晚上的时候经过陶德峡谷,算是一个有名的景点,可惜太阳接近落山,没有好的光线,就拍不出什么好看的照片。然后我们又去一个陶德峡谷里面的当地人家里去家访。房子是用前面说的泥砖技术搭建的,素材随处可得,墙壁造的很厚实,冬暖夏凉。家族里的男性陪我们唠嗑,女性则在准备食物和上菜。吃的还是塔吉锅、各种乱炖和甜品。

陶德峡谷

艾本哈杜

次日下午的时候,来到另外一个世界遗产,艾本哈杜城堡建筑群。这个建筑群是一系列围在一个小山丘上的城堡群。每个城堡是典型的摩洛哥Ksar城堡,四方形的造型,四个角上有更高的瞭望台,配上一些哨塔和伊斯兰风格的大门。艾本哈杜牛逼在,他们把这种城堡在整个小山丘上复制黏贴了好几遍,形成了一个固若金汤的要塞。这个地方还是挺有名的,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面都作为背景出现过,比如《天朝王国》。

艾本哈杜城堡

马拉喀什

次日,我们从沙漠区域,再次经过阿特拉斯山脉,来到阿特拉斯山脚下的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马拉喀什。这个城市的密度比菲斯要小一些。吃完晚饭,我们去有名的广场上逛了逛,有很多卖鲜榨橙汁的流动摊贩。

后面大部队就解散了,我多留了一天,照着LonelyPlanet的建议,在城里打卡。打了两座宫殿和一个神学院。其中的一个宫殿,介绍了马拉喀什使用了坎儿井的技术,从高山上接来水源,从而使原本干旱的区域成为了一座花园之城。

马拉喀什

最后,放张卡塔尔机场的图,不知道这只熊现在怎么样。

卡塔尔机场的熊

对了,有兴趣看这种游记的话,还可以看下京都游记